技术小站8

首页 > 游览 > > 正文

为什么德国人极少来中国旅游呢?德国气候相当于中国哪

2024-08-07 11:43:04 游览 阅读:
导读 德国气候相当于中国哪先说结论,德国的气候相当于我国的胶东半岛,德国位于欧洲西部,这里主要以温带海洋气候和温带***性气候为主,覆盖的是温带常绿落叶林带和温带常绿针叶林带。我国胶东半岛的气候也以温带***性气候为主,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和秋

德国气候相当于中国哪

先说结论,德国的气候相当于我国的胶东半岛,德国位于欧洲西部,这里主要以温带海洋气候和温带***性气候为主,覆盖的是温带常绿落叶林带和温带常绿针叶林带。

我国胶东半岛的气候也以温带***性气候为主,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和秋季。

世界上最缺孩子的国家德国,生孩子奖励丰厚,为何当地人却不想生

给钱都不生,这得有多任性。虽然德国对于生育的补贴非常高,但是很多德国人并不想要孩子。主要是因为观念上的问题。对于生育的补助,德国在很早之前就已经出台了相关政策,最早的政策是1986年出版实行的养育津贴政策。

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,德国政府发现养育津贴政策并不在适合当下的社会,于是在2007年又重新出版了父母津贴政策。

德国为了促进生育,都出台了哪些政策

根据大量的实际数据表明,一个国家想要保持长久的稳定,生育率通常要达到2.1以上。这个2.1是什么概念?

它要求15~44岁之间的育龄妇女,平均的生育应该达到2.1个子女以上。如果低于这个水平,将会导致地区或民族人口处于长期下降的趋势当中。

而德国的生育水平,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面一直低于2.1。1994年的时候甚至触底达到了1.15的最低值。对于德国来说,迫切需要提高生育率。

难道德国之前没有注意过吗?其实并非如此。早在1952年的时候。因为二战对人口的影响,德国推出来了《生育保护法》。

这一政策确实有效的改善了生育情况,但是随着德国的发展,进入发达国家,自然低生育率的出现是一个不可避免的情况。

因此德国在1986年再度推出了《联邦养育津贴法》,这个法令能干什么呢?说白了就是对于德国生育家庭的一种补贴。

这条法律规定,在产妇产前的6周到产后的8周都可以不用工作,仍然可以全额领薪水。而这个薪水的标准,是根据怀孕前三个月的平均水平来计算。

看上去确实挺不错的,产前的一个多月和产后的两个多月,加起来是白白领了三个月的薪水。

▲注:人口出生率的变化,2016年达到1973年以来出生率的最高值1.59。图11973年以来德国人口出生率(数据来源:德国国家统计局

虽然有这条政策,但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面,德国的生育率依然长期处于1.3~1.5之间,还是远低于2.1的要求。

因此在2006年的时候,德国的社会法学家反复修改推出了《联邦父母津贴和父母养育假法》,缩写为BEEG(以下简称)。

在BEEG当中,设置了父母津贴制度。(下面会介绍具体补贴额度)但是这个制度出台之后,生育率最多达到1.5,还是上不去。

德国社会法学家一看政策还是不够给力,于是又在BEEG中增加了父母津贴计划。这个计划出台之后,让德国的总生育率达到了1.59,这个令人激动的数值。

德国的这些政策,到底能领到多少钱?

上面这一部分,我们介绍了德国为了促进生育出台的几大政策,分别是养育津贴和父母津贴。这些津贴都可以领到多少钱呢?

先来看一下养育津贴制度。根据1986年出台的养育津贴制度,除了在前6周和后8周全额领取薪水之外,还有一个额外的补贴。

这个补贴只有新生儿的父母亲的一方,可以在新生儿出生后的10个月时间里,每个月领取300欧元的津贴。(2007年之前领取情况)

这个补贴政策虽然有好几次修改,但是每次修改都是延长领取时间。比如说1988年延长到了12个月,1998年延长到了24个月,不过很快就变回去了。

但是这个津贴当中有一点明确要求,只能是父母亲双方当中的一个人领取。然而如果你决定领取这个津贴,对于工作也有要求。

对于领取津贴的父亲或者母亲,可以选择工作或者选择部分工作,但是部分工作时间的每周不超过30个小时。

从这个限定条件来看,就是想让德国父母留在家里面好好照顾孩子,不让他出去工作,否则这个钱就没有补贴的意义了。因此为了利益最大化,一般是让收入少的人留在家里。但是实际情况是孩子出生之后,一般需要母乳喂养。因此绝大部分的人在生完孩子之后,都是母亲选择留在家里面照顾孩子。

上面的养育津贴的情况,那么2007年出台的父母津贴到底是怎么回事呢?父母津贴出台于2006年,取代了上述1986年出台的养育津贴计划。

原来的养育津贴计划是指补贴父亲或母亲一方,而后来的父母津贴计划是双方共同领养津贴。有什么限制吗?

父母津贴是德国政府在子女出生14个月期间内的补贴。基本上包括了4个内容:领取人、领取的数额、领取的类型和时间组合、配套制度。

先说领取人:想要领取津贴的父母,必须满足以下5个条件。

①在德国居住半年以上。②和生的孩子住在一起。③负责照顾孩子。④没有工作。⑤父母双方税前收入不超过50万欧元。(99%的德国人都是低于这个水平的)

上述的五点,基本上一眼就能明白是什么意思,这里就不再多加解释了。

再说能够领到多少钱?究竟能够领到多少钱是根据父母双方之前的工作情况来定的。如果之前没有工作的话,可以每个月领300欧元的父母津贴。(300欧是几百年,之前是一个人领,现在是两个人都可以领,方式也可以自己选。)

如果之前有工作,是根据之前收入的2/3作为父母津贴,最低不低于300欧元,最高不超过1800欧元。

另外这里要补充一点,如果生的是多胞胎。每多一个孩子,就可以增加300欧元。如果家里之前已经有了小孩,还可以再原先津贴上增加10%。

父母津贴的领取类型和时间:不是说父母都可以领吗?为什么还有领取的类型呢?不要忘了上面的养育津贴就说了,如果选择领钱就不能工作了。因为这些钱是补贴你无法工作的钱,倘若你一边领着钱一边去工作,岂不是在薅政府的羊毛?所以你要选择到底是两个人同时休假在家领,还是说一个人领。

如果说是一个人领,可以领14个月,每个月的金额相当于休假人之前工资的2/3。如果说是两个人领,只可以领7个月,加起来是14个月,是两个人工资的2/3。

(一个人领,一个人休假。两个人领,两个人休假。也可以男方领7个月,女方工作。接下来女方再领7个月,男方去工作。)

最后一个内容是配套制度:什么是配套制度?其实也相当于是对于父母津贴的一个补充协议条款。意思是除了你能领钱之外,国家还对你有其他的一些补贴。

首先是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的免除,即在领取父母津贴的时间内,你所需要交纳的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,全部都由国家来承担。再者是幼儿日托。因为上面父母津贴的时间最多能够领到14个月,说明孩子在一岁之后,父母就开始投入工作了,就没时间来看孩子了。

因此德国有一个托育部门,专门来帮助父母减轻这方面的负担。也就是说孩子在一岁到三岁之间,可以交给幼儿日托来帮自己带孩子。之所以是三岁,因为德国幼儿园的最低入学年龄是三岁。

这么多好处?为啥还不愿意生孩子?

上面的政策确实非常好,但是真正实施起来却事与愿违。究竟是什么原因呢?

第一,如果家庭妇女本来就不工作的话,这项政策确实非常好。因为在接下来长达两年的时间里面,他可以像之前一样不工作,仍然有工资可以拿。这一部分是愿意生孩子的,然而这部分人有多少?往下看第二点。

第二,虽然有上述那么一群没有工作的人,但是在德国70%的女性都有工作。(适龄婚育的女性,有工作的占比更大。)

对于这些女性来说,在生育后的两三年时间里面,从原来的自由财务,变成每个月300欧的收入,落差有点大。

更加严重的是,将近两三年时间的远离社会,等再次投入到工作当中,很难和企业发展需求相契合。因此很多女性生育之后再复出,本该有的上升空间也小了。因此到底生不生,什么时候生,生几个,困扰了很多适龄育龄妇女。

▲注:最上面一条线代表父母作为夫妻和孩子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数量,2017年不到6百万;中间一条线是单亲家庭的数量,2017年已近2百万;最下面一条线是没结婚的双方和孩子生活在一起的家庭数量。图2不同家庭模式(至少有一名18岁以下子女)数量

第三,德国的福利非常好,但是大家可能并不了解,德国的离婚率也非常高。如今在德国将近有1/4的单身家庭,这个数据已经很可怕了。(有孩子离婚了,孩子刚生的情况)

如果是两个人的家庭,可能只需要一个人留在家里面领津贴就好了。然而如果是一个人的家庭,对于单身父母来说,每个月300元欧元的补助,基本上相当于社会福利救助线的水平了。

从原本的经济***,突然变成伸手向国家要钱,这在德国很多人的潜意识里面难以接受。在德国这个社会,很多人对于那些伸手问国家要钱的人看不起。

在德国现行的社会观念下,那些领取社会福利的人,基本上被为无能的表现。很多人甚至会说,我们纳的税全部用来养活了你们。

由于这种歧视,造成很多单身家庭父母不被别人看得起。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,很多人并不愿意生育。

因此这里可以总结一下,虽然德国给的补贴非常多。但是真正平均到日常生活当中,其实就没有这么多了。

另外也不要用我们的水平,来衡量德国这句话什么意思?比如德国一块雪糕1欧元,相当于人民币8块钱。60万元人民币换算成欧元也就7.5万,比不上两三年没工作的代价。

梵蒂冈人口很少,却和那么多国家有外交关系,那么外交官是哪来的

世界上最小的国家非梵蒂冈莫属了,它的面积不到0.5平方公里,人口还不到600人。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,人家却是个是***主权国家,有国家元首,也就是教皇,还有驻世界各地的外交官。

梵蒂冈虽面积虽小,影响力却不小,大得你都难以想象。

因为梵蒂冈是全世界天主教的中心,全世界将近13亿天主教信徒心中,梵蒂冈是他们心中最神圣的地方,因为这里有他们崇拜、敬仰的教皇。

教皇是全世界天主教信徒的最高权威,全世界范围内他是耶稣在人间的合法代表,肩负着对亿万信徒进行教育和指导的重任。

也可以说,全世界10几亿天主教徒的心中教皇就是唯一的、不可替代、不可或缺的精神领袖。

所有的天主教信徒都把教皇们看成是是基督12使徒之一彼得的继承者,是上帝派来领导基督教世界的。

教皇对宗教的影响可以追溯到公元五六世纪,从那时候起,教皇和教会的地位就已经确立,权力得以被承认。教皇权力甚至凌驾于世俗,所有欧洲的世俗权力都要服从它。起初的教皇不仅有宗教的权力,还有实际的世俗的权力。8世纪之后,教皇国还是在意大利这片土地上,但面积可比现在大的多。

教皇既有着宗教领袖的头衔,也有着国王的桂冠,教皇国的面积有4万多平方公里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教皇的权力越来越大,整个西方世界的基督教有了争端都要靠教皇来调停、去摆平。毫不夸张地说,教皇有着一锤定音的仲裁权。

教皇的权力有多大呢?他可以罢黜各国的国王,甚至在欧洲哪一个国王要加冕称帝都要教皇主持加冕,他点头才算合法。

到了14世纪,欧洲各国民族意识加强,渐渐强大,翅膀都长硬了,宗教在各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革,教皇的宗教地位依旧那么重要,但他在各国政治中的影响越来越小,地位受到很大削弱。

后来意大利结束了四分五裂的局面走向统一,教皇国的面积也逐渐缩小,最终缩小到现在这个样子。

尽管梵蒂冈缩水了,但它的影响力依旧巨大。一开始意大利统治者觉得教皇会影响到自己的权力,所以一直在限制、削弱教皇的权力,一直不承认教皇的政治地位。

直到1929年2月,当时的意大利墨索里尼政府决定承认教皇的政治地位,墨索里尼代表意大利政府跟教宗庇护十一世签订了"拉特朗条约",意大利政府在条约中正式承认梵蒂冈是一个主权国家,教宗的国家的合法代表。从条约签订之日起,梵蒂冈跟意大利井水不犯河水,不再有任何瓜葛,属于国与国之间的平等关系。新成立的宗教国家正式命名为梵蒂冈城国,梵蒂冈教宗宣布自己国家永远中立,任何国家不能侵犯。

梵蒂冈有自己的国旗、国歌,有自己的法律和货币。因为梵蒂冈一直在意大利,它的国民有不少是意大利人。

因为梵蒂冈是个宗教为主体的国家,它的500多位公民大多都是专业的神职人员,其中不少是有职称的主教、神父、修女。

梵蒂冈没有***,也没有军队,只有一支负责教宗保卫工作的卫队。除此之外,梵蒂冈还有数千名环卫和家政工人,负责梵蒂冈的街道卫生和办公部门的清洁工作,但他们都不住梵蒂冈城内,下班了各自回家。

众所周知,梵蒂冈和全世界100多个天主教国家都有外交关系,他们的公民只有500多人,他们打哪来那么多驻外使节呢?

梵蒂冈虽然和好多国家有外交关系,但它跟各国的外交不涉及政治、经济和军事,仅仅处理有关宗教方面的事务,所以驻外机构不像其它国家那么庞大,人员也少的可怜,有的国家甚至没有常设机构。

梵蒂冈在有的国家使领馆只是挂了个牌子,并没有常驻使节,更没有工作人员,工作人员可能兼着附近几个国家和地区的职务,只是雇佣有当地的保安负责打扫和警卫。

梵蒂冈国内的500多名公民除了教皇、神父和70多名主教,还有一部分是修女。此外,教皇卫队还有百十名成员。

但梵蒂冈既然和那么多国家都有外交关系,就要有外交人员,驻外机构总不能都有名无实。所以,梵蒂冈公民有一半以上都是外交人员,这些外交人员都是有外交官头衔,没有小兵。

因此,梵蒂冈500多名国民,有一多半都生活在国外。梵蒂冈跟中国的台岛地区保持有所谓的"外交关系"。

我国奉行***自主的宗教政策,而梵蒂冈坚持要自己任命主教,这一点是我们无法接受的,也是不能妥协的原则性问题。

为什么德国人口数量居欧盟之冠,却依然看起来地广人稀

德国确实可以称得上是地广人稀,作为欧洲三驾马车,德国的总人口8200万,总面积35.7万平方公里,放在欧洲是妥妥的大国。主要是欧洲有很多芝麻型的国家,像梵蒂冈,瑞士,安道尔,马其它等,也就相当于一座城市的大小,几百万人口的国家在欧洲比比皆是,这也是欧洲版图的一大特色。

很多人认为俄罗斯,加拿大,澳大利亚才称得上是地广人稀,这些国家不仅国土面积巨大,人口跟国土面积却不相匹配。相比较之下,德国地广人稀总觉得有些牵强。德国放在我国也就相当于一个大一点的省份,很难谈得上是地广。

要说德国人口也不少,排名世界第17位,位居欧盟第一位,欧洲第二位(第一名为俄罗斯,人口1.4亿多)。这样一个国土面积不大人口却不少的国家,如果能称得上是地广人稀,那咱们中国更配得上地广人稀这句话。

按人均国土面积来说,我国的国土面积约为德国的27倍,人口是德国的17倍,这样一算,我国显得更稀少一些。事实上,还真不能这么简单的来比较,我国广大的西部地区人口比较稀少,而大部分人口集中在东南地区。

如我国的江苏省总人口跟德国不相上下,而面积却还不到德国的1/3,广东省的总人口达到了1.2亿,是德国的1.5倍,而面积却只有德国的1/2。这样的省份还有很多,我国东南沿海省份的人口密度普遍都超过了德国。这样一比较的话,德国给人的感觉就不显得拥挤了。

主要原因就是我国的人口分布不均匀,德国的总面积确实谈不上大,但是它的地形条件比较优越,平原,丘陵地带占了很大一部分比例,也有一部分山地,也都属于风景秀丽,气候宜人的宜居地带。

德国处于欧洲中部地区,属于海洋性温带气候,最冷时气温可达零下10℃,最热时接近30度。这里的夏天不太热,冬天又不太冷,德国的降雨也比较均匀,适合农作物的生长,也就给人类的繁衍生息创造了良好的条件。

一句话,德国的有效国土面积占比相当高,绝大部分地区都属于人类宜居地带。这就跟撒芝麻一个道理,在不算大的国土面积上能够比较均匀的分布着人口,看上去自然人口不算多,也就没有了人潮汹涌的感觉。

摊开德国的地图,不难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,德国也算是欧洲第一大经济体,在世界GDP的排名中,仅次于美国,中国和日。也是欧盟第一大人口国,可德国却没有一座超大型城市,这多少有一点跟它的体量不匹配。

同为欧洲的英国,单单一个伦敦都市圈,就占了英国总人口的1/5强;还有法国的巴黎都市圈,也占了法国总人口的1/5左右;俄罗斯首都莫斯科,人口也超过了1000万。还有日本的东京都市圈,人口更是突破了3000万,占到日本总人口的1/4强。韩国的首尔地区更夸张,一座城就占到了全国总人口的约1/2。

反观德国,最大的城市柏林总人口也只有430万,德国人口超过100万的城市只有四座,分别是柏林,慕尼黑,汉堡,科隆。看得出德国以中小城市为主,很难说这样的城市布局是好是坏,但德国的经济多年来一直在欧洲处于领先地位是不争的事实。

即便是德国所谓的大城市,诸如第一大城市柏林,柏林是德国的首都,德国又是世界第四大经济体,它的城建水平应该不会差。但柏林的摩天大楼真的不多见,一眼望去只有寥寥几栋高层建筑,很多都是有着历史沉淀的欧式风格建筑。要论城市建设,比不了我国北京,上海,广州,深圳一线大城市,甚至连二线城市都比不了。

作为世界重要的经济发达体,德国的城镇化水平是相当高的,早在1910年的时候,德国的城镇率就达到了62%。现在将近70%的德国人居住在人口规模在1万以下的小型城镇内。德国10万人口以上的城镇有82座,这在德国算得上是规模较大的城市的。

德国的地理位置也是比较优越的,地处欧洲中部,很多国家的交流往来都需要过境德国,该国水系也比较发达,莱茵河是欧洲第一大河流,贯穿德国境内,沿岸分布着德国重要的工业区,这里也是德国人口最密集的地区。德国的公路,铁路,航运等交通相当便利,这都为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流动提供了相当有利的条件。

有时评论一个国家是否地广人稀,真的不能总是拿加拿大和澳大利亚来做评判标准,这两个国家怎么看都显得比较另类,两个国家80%的人口都集中在一小块狭窄的地带上,加拿大靠近美加边境的五大湖地区,澳大利亚则是东南沿海地区。

其它很多地区方圆几百公里都没有人烟,未开发的处女地比比皆是,地下埋藏着大量的矿产没有被开发,一两千万的人口控制着如此庞大的地盘,感觉得来还完全不费功夫,当年的德国,日本为了开疆拓土不惜穷兵黩武,结果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。不得不说,这世上处处彰显着不公平。

来看看什么叫做地少人多,偏安于南亚次***一偶的孟加拉国,面积14万平方公里,人口达到了恐怖的1.6个亿,走在孟加拉国的路上,放眼望去,除了人还是人,那人口密度达到了我国的九倍,同样处于南亚的印度三哥“火车开挂技术”可是世界闻名,在孟加拉国面前也是要相形见拙。

孟加拉国属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,2020年的GDP总额约为3200亿美元,人均GDP仅为两千美元。孟加拉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存在感也很低,但这个国家也向世人很好的诠释了人口承载力的上限高度,也算是吸引大家注意力的一个头衔吧。德国跟孟加拉国一比较,那就是真正的地广人稀了。

总的来说,德国虽然国土面积不大,但是它的城镇化率很高,大部分居民都居住在中小城市内,中小城市的人口规模有限,给人的感觉就显得不那么拥挤。再加上德国的城市缺少摩天大楼,少了一些繁华,多了一些宁静。

这些城市群又集中在几个主要的工业区地带,广大的乡村地区都是一些小村庄,德国人不喜欢建造那种高层建筑,他们的乡村房屋都是别墅造型。又稀稀拉拉的散布在风景秀丽的地区,这些都会给人一种冷清的感觉。

所有作品(图文、音视频)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或采编自互联网公开内容,仅供网友交流旅游相关攻略等信息。若因此导致您的权利被侵害,或有违法违规的内容,请联系网站管理员,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内进行删帖处理,感谢您的理解和支持。注意:酒店景区门票的优惠价格与免票政策仅供参考,具体请咨询景区酒店政策!

版权说明: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转载文章仅为传播更多信息之目的,如作者信息标记有误,请第一时间联系我们修改或删除,多谢。


标签:德国 梵蒂冈 津贴 教皇 人口 国家 父母 欧洲

热点推荐
热评文章
随机文章
'); })();